虾油的用处_田径虾油
1.您对东台市很了解,我的祖籍,请问您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吗,还是东台的老人?很想认识您下qq:275891985。
以下介绍了很多美食,lz可以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和喜欢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美食来写这篇作文。
美味的小笼包
常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我却从没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小笼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宝塔顶上一阵阵香气随风四溢,形状也和包子差不多,难怪叫小笼包。小笼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没上来我就被这香气熏得如痴如醉了。真恨不得把整个蒸好的小笼包一口吞掉。 一笼小笼包上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了一丝淡淡的香气息。一闻到这种香气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刚夹起一个 “小胖墩”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 抗。 我这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恨不得将嘴巴变大,把四笼小笼包一口吞下去。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进我的嘴里,肉馅又松又软,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来,鲜美无比 妈妈说:“吃小笼包应该先醮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里面鲜美的汤汁吸干,再吃皮和肉。小笼包的美味精华就在汤汁里。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吃,汤汁鲜、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极了。果然,小笼包一会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鲜鲜的,浓浓的,咸咸的,让你吃了还想吃。于是我又缠着妈妈去买一客,当阿姨笑盈盈端来后,我又怎能放过呢?吃了一个又一个,在吃得满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称赞道:“美!真是美味之极。”一眨眼,又被我消灭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兴未了。 怎么样,心动了?西东不如行动,去吃吃你们家乡的小笼包吧!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机会了。要不然,现在又会有一样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您对东台市很了解,我的祖籍,请问您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吗,还是东台的老人?很想认识您下qq:275891985。
那达慕上的美食很诱人,也是美食的盛会。美食丰富多彩。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肉,用手抓着吃,或手持带骨肉啃肉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扒食而得名。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不过现在流行的是以喜蒙羔沙葱羊肉火锅为代表的新涮法,大盘沙葱羊肉,玉品羊排,喜蒙羔v8等都是经典菜品,绿油油的沙葱锅底涮鲜红的喜蒙羔沙葱羊肉更是美食绝配。
烤羊腿: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马奶酒: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奶皮子: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将分离出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景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现代工艺的酸奶是随处可见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产的比较难见。
奶茶: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从超市里买的奶茶粉冲来喝味道也不错。
肉粥:蒙古族及牧业民族的肉粥分两种,有肉汤粥和肉丁粥。肉汤粥一般是食用手把肉后。用煮肉汤加大米熬。正宗的肉粥味美无比,不过我上回在灰腾稀勒草原度假村里吃到的肉粥根本就是白水泡饭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要吃正宗的蒙古美食,还要到正宗地道的饭店喽。
您想表达什?
这是东台的一些资料。
东台位于中国江苏中部沿海,素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东台的西溪古镇是神话传说“天仙配”的发祥地,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发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最安全地区之一,是2008年度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是江苏长江以北唯一的县级中等城市,连续九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文化教育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江苏省东台中学(东台市)
江苏省东台中学始创于1905年,1964年被列为江苏省48所试点中学之一,1980年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省东台中学”,2000年底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目前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江苏省东台安丰中学(东台市安丰镇)
省级示范高中——安丰高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始建于1958年,1965年由著名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校名。四十七载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曾涌现出中央候补委员、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国松等一批杰出校友。
江苏省东台三仓中学(东台市三仓镇)
东台市三仓中学创建于1952年,是东台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农村高级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半个世纪以来,三仓中学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条战线输送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了功臣虞学军、军营将星冒广根、政界精英梅国平。
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东台市时堰镇) 东台市时堰中学创建于1956年7月,坐落在盐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的里下河水乡古镇时堰。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83人,荣获国家、省级表彰的11人,盐城、东台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8人,结业研究生12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0多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宿舍楼、饭堂浴室等一流的基础设施。校园无线电发射台、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背投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拓展空间”的办学理念,狠抓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和盐城市有关部门授予“盐城市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盐城市规范化学校”、“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公众信赖学校”、“盐城市中小学百佳校园”、“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标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江苏大学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和生源基地”等称号,并多次被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省招生委员会表彰为“招飞先进单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她的摇篮中走出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文学博士王尧教授;孕育了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时松海、全国十大校园诗人景旭峰等知名人士;铸就了翱翔祖国蓝天的十多位“天之骄子”……
旅游景点
江苏省永丰林生态园 [AAA][被划入两条上海世博旅游线路]
江苏省黄海森林公园 [AAA]
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溪泰山寺[苏北十大,慈禧题匾]
三仓烈士陵园
弓京港龙王古寺[内有亚洲最大的木制卧佛]
安丰弥陀寺
国华风电场
鼓楼路步行街[苏北第一街]
明清街
安丰古街
地域精品
东台名品
“天下一绝”——东台发绣。手工精制,巧夺天工;溱东丝毯远销海外,誉满全球;“宫迁秘制”的鱼汤面,绵润甜爽的陈皮酒,香脆可口的富安酥儿饼,亦臭亦香的臭豆腐干......
盐 鱼汤面 皮五辣子 参燕八珍糕 杨五香肠 陈皮酒 富安酥儿饼 臭豆腐 青蒲簖蟹 虾油 佛手姜 菊花菜 蚕豆 百合 山药 白梗菜 百合头菜 端午红萝卜 天鹅蛋香瓜 特小凤、早春红玉西瓜 还有东台的西瓜 还有薛冬瓜
东台名人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 ·布衣诗人吴嘉纪 ·北宋三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 ·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张士诚 ·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 ·清末大数学家杨冰 ·评话宗师柳敬亭 ·兴学重教的进步人士钱乾 ·近代古文字学家汪同尘 ·近代实业家张謇 ·近代教育家邰爽秋 ·抗日外交九烈士之一卢秉枢 ·东中早期教员陈汝玉 ·“海上猛虎”孙仲明 ·东台报业拓荒人陈祺寿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黄逸峰 ·优秀***员吴作民 ·书法家高二适 ·画家戈湘岚 ·新闻学奠基人戈公振 ·翻译家戈宝权 ·高僧真禅 ·音乐学家周巍峙 ·雕塑家吴为山 ·青年演员练束梅 ·著名音乐人刘凯潇 .著名诗人南岛(金反帝) “千里马之父”胡友林
自然资源 东台市境地形比较平坦,但也微有起伏,形成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貌。少数地区最高达5.1米,最低为1.4米,大部分地区在2.6-4.6米之间,以范公堤为脊线,形成堤西与堤东两种不同地貌。其中堤西属苏北里下河平原,河港纵横,湖荡交错;堤东属苏北海滨平原,由于海流作用,仍在缓慢淤涨,是一片新兴陆地。境内河港纵横,湖荡交错。
十八里河
十八里河是历史上梁垛盐场西运食盐的河道,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挑,东起梁垛镇西侧串场河,西至台南镇境内董永庙入泰东运河,长10.67公里。因梁垛至泰东运河河口以及河口至东台城均为18华里(概数),故名“十八里河”。
何垛河
何垛河为何垛盐场的运盐河,亦称何垛场灶河。西起台城东侧通榆运河,东至川东闸入海,全程跨东台、大丰,东台境内流经台东(办事处)、海丰、头灶两镇,长26.6公里。
东台河
东台河为东台盐场的运盐河,亦称东台场灶河,又名煎盐河,开挖时间无考证,据《淮南中十场志》图示,清初东台河西起台城串场河,东至张家团河一带,后海岸东移,该河随之东延,但东无入海通道,加之沿岸地势两旁高、中间低,积水排不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曾疏浚该河。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又两次疏浚。嘉庆六年(1801年),东台河北岸增开梅家灶、潘家灶两条纵向支河。
老梁垛河
历史上为梁垛盐场的运盐河,亦称梁垛海河、梁垛场灶河。今梁垛河是70年代初在老梁垛河的基础上,在河以南开挖的东西向新河。
串场河
江苏省东部滨海平原人工河道。系东部滨海平原农产品南运航道。位于里下河低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之间,北起阜宁县沿范公堤南下,经盐城市、东台县到海安县与通扬运河相会,长130公里(还有一说为: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200余公里)。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南宋咸淳五年(1269)、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贯通淮南诸盐场而得名。1958年后曾沿串场河东侧新挖(南)通(赣)榆运河与之平行,兼作输水和航运之用。
三仓河
原名安丰河,50年代初改称现名,历史上为安丰盐场的运盐河,亦称安丰场灶河,从安丰场境内的串场河向东至南沈家灶,长15公里。清康熙五年(1666年》,从南沈家灶向东延伸。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嘉庆三年(1798年)先后多次疏浚该河。
东台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44毫米,年平均气温15.6℃,年日照220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7天。东台市境内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 ,土质偏沙,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
旅游资源以生态资源为主,其中位于其海岸线绵延85公里,150多万亩的滩涂资源位于盐城首位。东台地处黄海之滨,沿海为东海前进波与黄海旋转波的汇合处,近海泥沙在潮汐作用下,以汇合点为根部逐渐沉淀而形成辐射状沙洲,以每年6000-10000亩的成陆面积向大海淤长,有取之不尽的土地资源。
全市海堤外现有滩涂面积155万多亩,其中潮间带116万多亩,潮土带39万多亩,约占江苏省滩涂面积的22%,盐城市滩涂面积的37%。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产品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海上东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片的滩涂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主要以芦苇、白茅、罗布麻、大米草、水杉、刺杉、竹为主:动物有对虾、梭子蟹、文蛤、泥螺、竹蛏、黄鱼、鲳鱼、鳗苗以及珍禽丹顶鹤、黑嘴鸥等。
历史沿革
东台为古扬州辖境,海陵县地。公元前117年(西汉元狩六年)建西溪镇。公元937年(南唐升元元年),海陵监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东台之名从此见于史籍。东台也得此地利一跃为淮南盐区的食盐集散地。宋时,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多达亿所,故名。
公元前117年(西汉元狩六年) 设海陵县(今泰州),西溪镇为海陵属地,煎盐之区。公元411年(晋义熙七年) 分广陵郡地,置海陵郡,领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其时东台地域在建陵(侨置)、宁海境内。公元937年(南唐升元元年) 置泰州于海陵,设海陵监驻东台场,监管南北八个盐场。东台之名从此见于史书。
公元974年(宋开宝七年) 海陵监移如皋,设西溪盐仓。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过西溪盐仓监。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 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上书发运副使张纶,陈请修筑海堰。公元1024年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征集兵夫四万人兴筑海堰。兵夫在雨雪连旬、潮势汹涌中死二百余人,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离任回籍,去前留书张纶,建议恢复筑堰。张纶、胡令仪上书朝廷,获准。公元1027年秋,张纶督率兵夫重新兴筑。次年春,海堰筑成,北起庙湾场,南至木并 茶场,后人称“范公堤”。
公元1526年(明嘉靖五年) 安丰人王艮(1483—1541)在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其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历时两朝,风行天下。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从泰州分治设东台县,首任知县王玉成。辖境为角斜、木并 茶、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九个盐场和溱潼、时堰、南芗、西北四乡。
1948年的东台,是一个人口逾5万的中等城市。是年东台城解放后,于11月12日,华中行政办事处电令成立东台市,任命顾维汉(如皋市人)为市长,蔡美江(如东县人)为市委书记。东台市委、市政府直属华中一地委、一专署领导,下辖东台、金拱、启平、西溪四个镇,原东台县城区建制撤销。至1949年1月18日,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撤销东台市。
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县级),由地级市盐城市代管辖,以原东台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台市的行政区域。
民俗文化
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焚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了。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这时,要将大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贴进神龛,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表示对王爷的恭敬。新灶神贴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人文景观
新石器时代的开庄遗址、古风遗存的西溪小镇、香火绵延的泰山护国禅寺、朴素挺拔的海春轩干塔和蜿蜓秀美的范公长堤见证着东台久经的文明。宋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在这里出任西溪盐官司;明代著名哲学家王艮、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近代新闻巨擘戈公振、现代书法大师高二适等古今名人不断诠释着这份文明的光彩,增添着这座古城的底蕴。
经济发展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8020元。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全款余额73亿元。在2002年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帮再度进入百强,居73位,比上年前移8位。
东台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比较雄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是国家级农产品生产商品粮、棉、瘦肉型猪、山羊和优质商品油基地,多种经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年产棉花3万吨,蚕茧1万吨,双低油菜籽5万吨,优质西瓜50万吨;已成为上海、南京、苏锡常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东台海洋资源丰富,沿海滩涂盛产文蛤、鳗鱼、黄鱼、螃蟹、白虾、泥螺等特种水产品,滩涂围养总面积达70万亩,是江苏省重要的珍贵海产品生产基地。
东台先后两度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农林牧渔总产值居全国前列。正常年景可产粮食70万吨,棉花2万吨,油料6万吨,出栏生猪及乳猪150万头,山羊200万只,菜兔200万只,家禽7000万只,年产鳗鱼、泥螺、文蛤、竹蛏等海产品逾万吨。全市建有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拥有大棚面积13万亩,年产各种蔬菜瓜果90多万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0多个,销售窗口800多个,从事运输人员达5万多人。
东台工业已进入工业化水平中期阶段。全市拥有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产品有2000多种。现有各类工业企业9316个,工业定报事业共301家,销售超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近20家。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6.5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16.6亿元,占36%,小型企业29.9亿元,占64%。
东台外向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已建成三资企业200多家,出口商品15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客商分别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方合作非常融洽,发展环境十分宽松。
东台城市建设初展雄姿。市区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拥有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投资近2亿元的热电厂已并网发电。市区各类大中型商贸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齐全。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城市,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